最近看了一個短片,突然開始發想,
短片中,
爸爸對女兒說,我會努力賺錢給你最好的生活,最好的教育,
女兒對爸爸說,我以後也會努力賺錢,送你進最好的安養院。
環境,是深具感染力的,我非常容易受到周圍的影響。
而我想教育的是怎麼樣的孩子?
那一年,姐姐四歲,
誓言不打孩子的我,
在那一年,第一次打了姊姊,
那一下,打痛了姐姐,打痛了我,
我們兩個抱在一起哭了半小時。
身邊有人告訴我,
就是要打,孩子才會學會,
就是要兇,孩子才會尊敬,
就是要罵,孩子才會向上。
姐姐進幼稚園後,到小學三年級,
放學回家寫功課,我拿著衣架坐在旁邊陪著他寫,
雖然沒有真的打下去過,但是恐嚇威脅從沒少過,
賞善罰惡的這套制度,被我發揮的盡致淋漓。
是的,這是一套非常有效率,看似最為公平的教育模式,
一套要孩子完全按照自己意志成長的模式,
但是,心被禁錮了,我失去了笑容,姊姊失去了笑容,
每一天,姐姐為了學校的分數,為了家裡的記分表而努力著,
做事前總會看看榮譽榜上寫的注意事項,
注意著要做的每件事能拿到多少分數,
拿到的分數可以換取甚麼獎勵,
做某件事前,他會先問我,我做了可以有幾分?
老師說,我很盡責,
醫生說,我很努力,
夫家說,這樣才對。
每件在計分表上的事情,每天他都能拿到滿分。
姐姐都做到了,很棒,真的嗎?
而慢慢的,記分表上沒有的事,姊姊也不會再去做。
我要教育出甚麼樣的孩子?
家裡的記分表還掛著,已經過了七年了,四年前起,沒在使用過。
從四年前的某刻開始,或許是我變了,
不再聽著專家學者醫生師長的諄諄教誨與指導方針,
慢慢地調整起自己的步調和呼吸,
我不再打兇罵,孩子的笑容回來了,我的笑容也回來了,
慢慢地學會放手讓孩子來主導,
慢慢地學會了陪伴也是一種愛。
從四年級開始,開始改變和孩子相處的模式,
不再使用賞善罰惡的效率型規則,
慢慢地讓他做回他自己,
每件事情少了規定,多了討論,
剛開始我還會給他建議,評論優劣好壞,
慢慢放手讓姐姐學會自己去思考做一件事,
讓他做他自己想做的事,
從權威式教育轉變為陪伴型教育,
當然有摸索期,撞牆期,黑暗期,
而且為時還不短,哈哈,
拿到滿江紅成績單,還要若無其事的簽名當沒事,
心裡又急又不想表現出來,
還時不時的懷疑自己的決定放手是對是錯,
回想起來還挺好玩的!
兩年前的某天,看到了小弟弟一歲的表妹學會了用筷子,
一開始回到家,我就去買足了孩子要學用筷的道具、教育書,
回到家門前的那一刻,我停下了腳步,
或許是外婆的聲音,聽到他說,孩子要慢慢教慢慢帶,不要急,
進門後,想了想,每天吃飯,
我開始幫他準備多一雙筷子,
僅僅是放在旁邊,不提醒也不建議,
他選擇用湯匙和叉子,
壓下心中的起伏,我選擇靜靜地等待,
六歲了,某一天吃飯時,
弟弟問我,我可以用筷子嗎?
我點點頭,想用就用啊!
沒有教導,只是模仿著我拿,
失敗了好幾次,
可是他很開心地練習,
最後他夾起的第一次菜,
放到了我的碗裡,
臉上是自信的開心,
可以感覺到屬於他的成功喜悅,
有些事有些人開竅的時間就是不一樣,
有時只是時候還未到。
一年前,因為弟弟對學校的種種不適應,
又讓自己陷入迷惘的冏途,
就像陷入鬼打牆情境的我,
再次懷疑起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對還是錯?
還好眾神依然指引我,
許多貴人幫助我再次放開心胸,
母家的親友們不時幫我打氣給我鼓勵,
讓我得以再進化,
在自己思想不停衝撞不停修正,
再衝撞再修正,
到最後我都不敢確定我到底會變成甚麼樣的我?
原來陪伴孩子成長的路,成長的不只是孩子,
原來並不是我在教孩子,是孩子在引領我和他們一起成長,
我要做的只有相信和陪伴。
改變,原來隨時都可以開始,
問題,做不做,決定在自己,
這路,還長的,繼續加油吧!
寫完感想,姊姊剛好下課,繞到我身邊,看完文章,笑著說:你做得還不錯啦!
SO,我應該做的還不錯吧....哈哈...